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工程 >  安全工程师 > 管理知识

2018年安全工程师《管理知识》辅导讲义:事故应急管理体系

快考吧  发布时间:[ 2018-10-13 11:33:56 ]   发布人:luopiaopiao   【】 点击数:

导读:

快乐考为您整理“2018年安全工程师《管理知识》辅导讲义:事故应急管理体系”,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相关栏目的信息更新。

  事故应急管理体系

  知识考核点要求:

  一、了解事故应急救援的任务与特点

  二、熟悉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对事故应急救援的要求

  三、掌握事故应急救援管理过程

  (四个层次:预防、准备、响应、恢复)

  重要性:在任何工业活动中都有可能发生事故。由于自然或人为、技术等原因,当事故或灾害不可能完全避免时候,建立重大事故应急救援行动,已成为抵御事故风险或控制灾害蔓延、降低危害后果的关键手段。

  一、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及特点

  (一)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

  事故应急救援的总目标是通过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尽可能地降低事故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

  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包括下述4个方面。

  1.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

  抢救受害人员是应急救援的首要任务。

  在应急救援行动中,快速、有序、有效地实施现场急救与安全转送伤员,是降低伤亡率、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

  2.迅速控制事态,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测、监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及时控制住造成事故的危险源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任务。

  3.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

  针对事故造成的现实危害和可能的危害,迅速采取封闭、隔离、洗消、监测等措施,防止继续危害。将现场恢复到相对稳定的状态。

  4.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二)事故应急救援的特点3个:

  1.不确定性和突发性

  这是各类公共事故、灾害与事件的共同特征。

  2.应急活动的复杂性

  主要表现在:事故、灾害或事件影响因素与演变规律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的多变性;以及现场处置措施的复杂性。

  3.后果、影响易猝变、激化和放大

  各类公共事故、灾害与事件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但后果一般比较严重,应急处理稍有不慎,就可能使后果、影响发生猝变、激化和放大。

  应急工作由于有上述的特点,因此决定了应急救援行动必须做到迅速、准确和有效。

  迅速:要求建立快速的应急响应机制,迅速准确地传递事故信息,迅速地调集所需的大规模应急力量和设备、物资等资源,迅速地建立起统一指挥与协调系统,开展救援活动。

  准确:相应的应急决策机制能基于事故的规模、性质、特点、现场环境等信息,正确地预测事故的发展趋势,准确地对应急救援行动和战术进行决策。

  有效:应急救援行动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急准备的充分性与否。

  二、事故应急救援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一)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主要有:

  1.《安全生产法》

  2.《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3.《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

  4.《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5.《突发事件应对法》

  6.《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7.《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8.《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试行)》

  9.《职业病防治法》

  10.《消防法》

  11.《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1.8,及各类应急预案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8全国人大通过。

  对危险化学品、特大安全事故、重大危险源等应急救援工作提出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二)《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

  1.作用:明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规定了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

  2.预案将突发事件分为4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3.公共突发事件分为四级(按照各类公共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类):

  I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和IV级(一般);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必须要在4小时内向国务院报告。

  (三)2009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据。

  2010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建设更加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主要包括加快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建立完善企业安全生产预警机制,完善企业应急预案等内容。

  三、事故应急管理理论框架

  传统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注重发生后的及时响应、指挥和控制,具有较大的被动性和局限性。现代应急管理主张对突发事件实施综合性应急管理。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应强调全过程的管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涵盖了突发事件发生前、中、后的各个阶段,包括为应对突发事件而采取的预先防范措施、事发时采取的应对行动、事后采取的各种善后措施及减少损失的行为,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等各个阶段,并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应急理念。

  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4个阶段(以前考过)。尽管在实际情况中这些阶段往往是交叉的,但每一阶段都有其明确的目标,而且每一阶段又是构筑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之上,因而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的相互关联,构成了重大事故应急管理的循环过程。

  (一)预防

  有两层含义,一、事故的预防工作,即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尽可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实现本质安全;二、假定事故必然发生,通过预防措施,达到降低或减缓事故的影响或后果的严重程度,如加大建筑物的安全距离;减少危险品的存量;开展公共教育等。

  从长远看,低成本、高效率的预防措施是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以前考过)

  (二)准备

  应急准备是应急管理过程中一个极其关键环节。应急准备是指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而事先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总称,包括意识、组织、机制、预案、队伍、资源、培训演练等各种准备。

  在《突发事件应对法》中专设了“预防与应急准备”一章,其中包含了应急预案体系、风险评估与防范、救援队伍、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通信保障、培训、演练、捐赠、保险、科技等内容。

  应急准备工作含涵盖了应急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三)响应

  应急响应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所进行的各种紧急处置和救援工作。及时响应是应急管理的又一项主要原则。

  立即采取的应急与救援行动,包括事故的报警与通报、人员的紧急疏散急救与医疗等。目标是尽可能地抢救受害人员,保护可能受威胁的人群,尽可能控制并消除事故。

  《突发事件应对法》中规定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人民政府可以采取的多项应急处置措施:10个方面。教材P186-187。

  (四)恢复

  恢复是指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所采取的处置工作。恢复工作包括短期恢复和长期恢复。

  从时间上看,短期恢复并非在应急响应完全结束之后才开始,恢复可能是伴随着响应活动随即展开的。

  短期恢复包括向受灾人员提供食品、避难所、安全保障和医疗卫生等基本服务。在短期恢复工作中,应注意避免出现新的突发事件。

  长期恢复的重点是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活的恢复,包括重建被毁的设施和房屋,重建规划和建设受影响区域等。

  恢复阶段应注意的问题。P187。

  四、事故应急管理体系构建

  (一)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基本构成

  每一类事故灾难的应急救援措施可能千差万别,但其基本应急模式是一致的。

  《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总体规划方案》的要求,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主要由:1)组织体系、2)运行机制、3)法制基础和4)支持保障系统4部分构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原创者观点,其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快考吧对以上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由此产生的后果与快考吧无关;如以上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QQ:937751842,我们将会及时处理。

相关推荐




在线咨询